参加芜湖市委党校第67期县处干部进修班,学习党建理论,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考察芜湖市重点项目,到苏州干部学院异地教学,听取专题报告,参访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和医药产业园等,边看边思,感触颇多。
一、学习苏州,需要深入破解领先发展的经验密码。苏州经济社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区位禀赋。历史上,苏州人文荟萃,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批仁人志士引领社会风气,启迪民智。从宋代开始,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当时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丰富,足以供养全国。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孕育了工商资本和近代工业。江浙沪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工商业率先发展,奠定了江苏近代工业的基础和商品经济意识,江苏的盛宣怀和张謇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办实业,兴教育,让长三角一体化地区成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得风气之先,接受外来资本,发展乡镇企业,走工业化道路,对外贸易和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苏州的成功更得益于群众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江苏及苏州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士农工商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精神,他们抢抓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不仅一步领先,而且步步领先。他们拼搏的精神,战略的眼光,务实的态度一直在传承光大。今天苏州的“三大法宝”既是干部群众敢创敢干的精神的总结,更是他们勇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的写照。学习苏州经验不是照抄照搬,最值得学习、借鉴、吸收的是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二、对标苏州,需要深刻查找落后僵化的主观原因。安徽历史上也名人辈出,徽商胡雪岩出生皖南绩溪,年少家贫,学徒为生,后到杭州经商,既开钱庄,又办丝厂,还有胡庆余堂药店,成为当时商业“首富”。张小泉出生皖南黟县,曾在盛产“三刀”的芜湖学徒,到杭州后,父子开店铺,火烧手锤,形成剪刀产业,功成名就,创立了民族品牌,说明我们发展基础相对落后。安徽及芜湖资源不缺,区位不差,人才不少。近年来,安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发展的势头强劲,动力增强,速度加快,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缩小,如2000年,芜湖人均GDP为0.81万元,占苏州人均GDP2.67万元的30%;2023年芜湖人均GDP12.65万元,是苏州人均GDP19.06万元的66%。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固然很多,落后地区的主客原因固然也很多,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思想保守,理念落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认识到发展相对落后和差距不是数字上的落后,不是城市面貌上的差距,最大的差距是思想的落后,最大的差别是工作方式的差别,需要认真查找差距的主观原因,形成共识,提振信心,解放思想,改进措施。
三、追赶苏州,需要提振抢抓发展的精神状态。在苏州学习参访,千年运河货运穿梭,园林苏州产城融合。所到之处,浓厚的发展氛围,强烈的进取精神迎面而来。苏州的成绩告诉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发展是大道理。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抓发展。首先要大力弘扬“群众敢创,企业敢干,地方敢闯,干部敢为”的精气神。要深入持久开展“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营造好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社会氛围,支持和保护民营企业的积极性;二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布局新产业。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要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相信市场的配置作用,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内生活力,保护不包办。三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坚持久久为功,在产业的培育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门类,形成自己的集群。“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唯有如此,才能迎头赶上,缩小差距,减少差别。
苏州归来话发展,找差距,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妄自菲薄。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学习考察之际,此话更需要我们细学深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