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秋分,天凉谷黄,收获的季节到了。忙碌的时光,悄然迈入了第四季度。依照组织安排,能有幸进入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主体班学习,真的很意外,却也很荣幸。回顾过去的十天,我相信,每一位学员都有各自的体会,对于我而言,可以说是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段旅程。
在党校学习,我觉得先要做到“三个习惯”。
第一个要习惯的,就是严格的管理。
五年前,我参加过第54期县干班学习,那时候的要求严,没有现在严。现在学习的要求是:上课手机入柜,超时通报批评,自学不能敷衍,行动步调统一。如今党校的管理模式,一开始很多学员无法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适应并享受到了一份安宁。
管理严格,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条件。平日里大家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管理,能用大块的时间去看书的机会,寥寥无几。闲暇时,同志们大部分时间也都被手机占据,刷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读一些只言片语,即便是必须要参加的理论中心组学习,有的也不成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也不十分紧密。这些自行安排的学习,对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作用值得考虑。而在党校严格的管理之下,我们放下了手机,放平了心境,心无旁骛地一门心思学习,逐渐地,知识就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第二个要习惯的,就是巨大的信息。
十天时间,从学前教育开始,我们上了十四节专题课,其中,含两次领导干部讲堂,开展了两次晚间集中研讨,一次趣味体育活动。在这十天里,理论从《资本论》开篇,一下子把我们拉近了高中阶段才肤浅了解的《政治经济学》。上课的时候,我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追寻一个道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信仰的力量始终引领着我们前行,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如何探求他的理论根据,今天,在老师阐述《资本论》的时候,渐渐地有点清晰。《资本论》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在揭示剩余价值本质的时候,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其实是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今天,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依照其规律来研判未来的走向。无论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与凝练。这些知识点的获取,为我今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出了一点点头绪,他犹如一点星光,点燃了我静心求学的心灯。
巨大的信息量不仅来源于经典的理论导读,还来源于精彩的领导讲堂。
大家都在说把芜湖打造成省域副中心,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为之奋斗呢?从市发改委周浩主任的讲述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未来芜湖的发展思路,以及在未来的区域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百姓的幸福程度。芜湖,这座千年古城,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名芜湖人,深感振奋,同时,也体会到前路艰难,需要全体干群齐心协力,方能有所作为。
像这样的领导讲堂,我们已经聆听了两场,场场精彩,很接地气,很有信息。这非常符合我们政协委员的资政需要。如这般全面而系统,且毫无保留的向我们总结和分析我市最新的工作动态,正是我们非常难得的调研素材和工作需要。也为我们今后如何跟随省域副中心的脚步继续前进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内容丰富,是夯实理论根基扩宽眼界的渠道。
巨大的信息量,从一堂堂内容详实、根底深厚、深入浅出的教学中,从老师们娓娓道来的话语里,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后干什么?怎么干的思路渐渐明朗。这十天时间,我做了三万多字的课堂笔记,数起来,有106页。带班老师开玩笑的对我说:你这一个本子不够呀。在我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其实是一种学习态度,记录笔记的过程中,思路始终要跟着老师的课堂节奏走,才能课件之外的精彩内容、金句名言留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待得温故而知新。
课前五分钟,不仅让学员们展示了自我,也让大家从不同的领域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第三个要习惯的,是要学与用结合。
在学习《共产党宣言》导读的时候,我深深地记住了这样一句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看到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中文《共产党宣言》时,向人们描述他全情投入,被文章内容深深吸引,把墨汁当糖水的故事。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学习《共产党宣言》让我理解了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他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更是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读之有力,受益匪浅。
在撰写《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革命早期,对土地与农民的调研,奠定了他厘清了革命队伍的格局,认清了谁是革命的主力军。1978年9月的邓小平同志的“北方谈话”,提出了“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的论断,引领中国从“站起来”到了“富起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学习能解答工作中的困惑,学以致用,方能让学习的知识活起来。
作为一名农工界别的政协委员,平日里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三大职能的时候,都离不开调查研究。由于日常工作的片面和专业不对等,我们与专家一同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机会并不多。在考虑咨政报告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困惑于日前调研里的一些难点,如社区治理到底该如何进行?百姓的满意度到底如何提升?这些困惑,都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状与思考》一课中寻找到了相同之处,为我撰写《社区网格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分析指导。所以说,党校学习,为委员履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政机会和理论梳理。
时光悠悠,转眼三分之一的学习时光过去了,回首学习过程,我深深的感觉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工作需要,提升学习不能少。学习是常态化的事情,集中学、碎片学,只要有问题,答案就在书中求。学习是增信念的事情,新时代、新征程,紧跟党走不动摇。学习是长才干的事情,新发展、高质量,只要百姓有需求,创新服务做能手。
金色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党校学习确有收获,也乐在其中。阶段感悟,是对学习的复盘,更是在查找不足。总而言之,能够有机会静心学习,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