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根据教学安排,我们第67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的全体学员在报告厅观看了《我本是高山》这部影视作品。
我本是高山,但要不畏艰难、拾级而上,才能重返群峰之巅。
重返群峰之巅,需要激活四个基因。
这是我看完《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
第一个基因 信念
张校长在与老梁的一次餐桌对谈中提及了这个信念,救人。这个救人,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女孩接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她母亲的、她的、她孩子的。剧中的唐子萍,便是改变母亲命运的实证;山月则因为没能踏上这条路,而成了悲惨的反证。而改变自己,以及将来自己孩子的命运,则是因为,考上大学、飞出大山,才有了对命运说不的权利。
在无数个逆境甚至绝望的时刻,我相信,正是因为心中有这样“救人”而非“教书”的信念,才能帮助张校长,以及那些同样热心华坪女高教育事业的人们,努力撑过谷底,迎来向峰顶前进的转机;对女高学生们来说,也是因为有了“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成功输入,才在“绝无可能”中一路向前。
信念无敌。请永远相信相信的力量。
第二个基因 深情
那是临近高考前的一次登山,张校长突发疾病进了医院。躺在医院里的她进入了濒死体验,亡夫在大草原中深情地呼唤,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
此时,张老师的耳边响起了整齐划一的《红梅赞》的歌声。
我总觉得这里隐喻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她对女高学生们的深情,超越了对死去丈夫的感情。她回来了,成为陪伴孩子们继续朝着高山前进的底气和定力。
要想真正做出一番业绩,就必须在心里装进更多的人。
第三个基因 真心
张校长的内心有着坚定的信仰。因此,女高的喇叭里总是响起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那是张老师的精神支柱。显然,年少的学生们很难深刻理解这首曲子的意义,她们更喜欢的是周杰伦的《双截棍》。在一次就餐时,有位女生就问:老师,能不能别放这个了,放《双截棍》。
也许我们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一笑就带过去了。可是张老师显然没有。喇叭里还是一如既往地放着《红梅赞》,张老师却学会了《双截棍》。
事很小,学生们却知道了。老师心里面有我们,自然也就把老师放到了心中。
进入彼此的内心,才能凝聚众力,共同前进!
第四个基因 自胜
快高考了,山英家里却来要人。哥哥来了、父亲来了,连家里的泰斗——奶奶也来了。当然,还有一众父老乡亲。
张老师当然要维护孩子高考的权利,但她一如既往地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山英犹豫了,面对代际传承的思想观念上的枷锁之山,还有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自信,她显然就要顶不住,重新回到山月的老路。教学楼的过道上却响起了一声、两声、异口同声的“山英加油”,如雷贯耳。
山英坚定了。亲戚们陆续回家。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向。
前进最大的阻力,往往是自己的旧思想旧观念。而一旦战胜自己,思想一旦解放,就再也阻挡不住新生的洪流。
坚定信念、满怀深情、真心投入、战胜自己。我想,张校长正是用她自己的笃定前行,把这四个基因播种进了女高学生们的生命。于是她们共同成就了,一座座高山。
愿这份启示帮助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