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芜湖市委党校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之窗

一封家书成千古名话,当代基层治理中体现“宽”的智慧
——党性教育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4-11-14 10:50信息来源:第67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撰稿人:凌世宏 浏览量: 【字体: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六尺巷”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道路。今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一、六尺巷的故事背景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两家之间有个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个巷子,张家人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了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二、蕴含的基层治理的社会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思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六尺巷的典故是乡村“自治”的典型,但在这个自治中又凸显着德法合治的智慧。当前的六尺巷,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成为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媒介。其所蕴含的谦逊与礼让之精神,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其“宽广”之义,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六尺”尺度上,更体现在心灵层面的宽容与和谐礼让的境界之中。六尺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根源虽植根于张家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实践,但其更深层地展现了社会对于矛盾冲突的处理态度、立场以及解决策略。它不仅成为了处理邻里纠纷的典范,也成为了家风家教传承的示范。

三、基层干部如何把六尺巷智慧运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

以和为贵,化解矛盾: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基层工作中会面临诸多利益纷争,如土地分配、拆迁补偿等。基层干部应像张英那样,以谦让包容之心对待同事和群众,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合理退让,化解矛盾。

法治引领,规范行为:在“六尺巷”故事中,虽然张家主动退让,但这一行为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基于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居民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同时需要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需有大局观,从整体利益出发,如在项目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效益。

德治教化,提升素质:“六尺巷”故事所蕴含的谦让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我们应注重德治教化,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基层干部也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通过加强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培养高尚品德和职业操守,增强人格魅力,更好地开展工作,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多元共治,形成合力: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调解纠纷时,可借助法律、政策、民俗等,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通过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