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芜湖市委党校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之窗

“三同三研”沉浸式调研活动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5-13 10:44信息来源:进修处 撰稿人:第57期中青班学员 浏览量: 【字体:  

第一组

躬身乡土践初心 共绘振兴新图景

——关于双河村“三同三研”教育实践的调研与思考

近日,作为中青班学员赴无为市昆山镇双河村参加“三同三研”教育实践活动,五天四夜的“一线驻村”可谓转瞬即逝,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短暂又充实、既忙碌又精彩、既新颖又美好。这五天,我们共同见证了产业的振兴,考察了村庄的新颖,领略了三公的美景,感受了发展的脉搏,更是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三农的不易,在身入其境中接受了三同教育,在阡陌纵横中锤炼了本领,于稻浪炊烟间践行了初心。尤其通过几天的共同生活、集体劳作,学员之间、小组之内更是加深了印象、交流了感情、锻炼了能力,可谓收获满满、令人难忘。当然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更是让我们对双河村的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沃土藏金展新颜——初解双河振兴发展的禀赋图谱

双河村位于芜湖市西南边陲,与铜陵市枞阳县交接,面积12平方公里,辖21个自然村,人口3500余人,初到双河,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不大不小、林多地少的典型山村。但通过几天的调研发现,小小的双河却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生态画卷如此壮美。穿行于双河村的田间地头,12平方公里的土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长卷:这里风景秀丽,有连片的竹海,群山环绕,空气清新,三公山森林覆盖率达96%。这里山清水秀、溪水长流,每到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盛开,红绿相间,风景美不胜收,真正印证了村民那句口头禅:“开窗见青山,推门闻花香”。二是没想到资源家底如此厚重。无论是芜湖最高峰三公山还是滴水涯、瓦屋潭、石婆洼、黄龙桥等自然资源,亦或是北宋诗人杨杰、明代状元邢宽、明心寺、双河竹编等人文资源,还是数千亩的毛竹、三公山白茶、药材金蝉花等农业资源,或者是村里已建成的数家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文旅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辨识度,双河已逐渐成为无为周边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三是没想到人居环境如此精致。行走在双河村的各个自然村,很难想象一个山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如此之彻底,无论是村庄美化亮化,还是每家每户的房屋建筑,甚至入村道路硬化都令人称赞。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通过“美学导向”的规划布局,将废弃石材、竹木融入房前屋后微景观,越来越多的自然村慢慢开启“美颜模式”,逐步形成“移步易景”的乡村画卷。

二、破茧之路犹待时——浅谈双河振兴发展的三大短板

当前的双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可以称得上“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势头强劲、活力蓬勃、未来可期。但既有优势,亦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那就是调研中发现,双河村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发展胜势,美中仍有不足的地方。一是美而不富,村集体经济依然较为薄弱,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光伏发电、集体资源发包等传统项目,农业深加工等贡献值较低,文旅项目也是“有珍珠缺项链”,村、山、茶也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的闭环体验,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村级特色主导产业。二是美而不均。人居环境还存在阶梯式差异,中心村与普通自然村、户与户、背街与向街等发展还不均衡。部分自然村的人居环境还存在菜园多花园少、硬化多绿化少、杂物多景观少等“三多三少”现象,在“五小园”建设方面还不够彻底。同时,医疗教育资源短缺、农村空心化、青年人才较少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美而不聚。村庄规划还较为滞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还不够系统,村民建房选址也较为随意,文娱广场、议事场地等公共节点尚有不足,传统“老墙根闲聊”场景也逐渐消逝,存在一种“点上出彩、面上割裂”的发展格局,双河虽很有“颜值”却还是缺少一些“温度”。

三、乘势赋能开新局——探寻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路径

乡村振兴的蓝图落地,关键在“人”,尤其需要青年一代以“躬身入局”的担当扎根乡土。无数案例证明:唯有身入基层、心贴群众,才能将政策力度转化为民生温度,让乡村振兴的“施工图”变成“实景画”。对于我们来说,此次“三同三研”就是一次读懂农业农村农民的初心之旅,更是一堂行走于基层一线的实践课堂。通过几天的调研,我们从双河村的发展也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还需要在四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要进一步画好蓝图,要始终把编制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摸清摸透村庄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产业基础,进一步明确村庄发展定位。要统筹空间布局,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好“三感三力”的文章,避免出现“千村一面”。要注重群众参与,通过村民议事会、规划公示等机制,努力让规划接地气、顺民意。要严守底线思维,落实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等刚性要求,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二是要进一步找好路子,针对乡村产业的发展需紧扣“土、特、产”三字诀。‌土‌即扎根乡土,立足地理标志产品、传统技艺等资源;‌特‌要突出差异,避免同质化竞争,如双河村坚持以“三公美景+映山花海”打造特色IP;‌产‌则要延伸链条,推动“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研学体验、乡村电商等新业态,破解“酒香巷子深”困境。三是要进一步讲好故事,始终把乡村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持续深挖文化基因,梳理历史遗迹、非遗技艺、红色资源等“村庄记忆”。要以现代创意赋能,设计具有本地特色和代表性的IP形象、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VR云游等新媒体讲好故事,同时举办个性化的节庆活动,努力吸引流量变现。同时,要强化村民文化认同,鼓励乡贤、非遗传承人参与叙事,避免“文化空壳化”,努力让村庄的“故事力”变成“生产力”。四是要进一步带好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班子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需多措并举激发队伍活力。要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青年中选拔人才,推行“能人治村”。要强化能力培育,建立“党校培训+跨村挂职+高校研学”机制,重点提升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实务能力。要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村干部薪酬保障、晋升通道政策,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不断增强岗位吸引力。要从严监督管理,持续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干部“述职评议”,杜绝“微腐败”,始终以“强班子”来实现“强村富民”,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范文斌


第二组

沉浸式“三同三研”教育实践  叩问初心的三场为民实践课

作为党校第 57 期中青班学员,我们赴无为市昆山镇双河村,沉浸式开展与群众 “同吃同住同劳动” 的“三同三研”教育实践。对第二组学员而言,这五天既是俯身泥土的实践淬炼,也是贴近群众的思想淬炼,更是砥砺初心的党性锤炼。在这最质朴、最纯粹的课堂里,没有名师授课,也无理论宣讲,但田间地头的亲身劳作、走村入户的亲切交谈,以及纪念馆中的英雄事迹,虽润物无声,却直抵人心,为我们上了三场叩问初心的为民实践课,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教育与感触,深切感受到 “人民” 二字重若千钧的分量。

这是一场我们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同心共鸣”的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离开家门,扎根梁家河七年,就是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这次“三同三研”教育,我们第二组学员最大的收获就是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农户们将最好的房间让给我们住,用心准备一日三餐,唯恐我们吃不饱、吃不好,甚至有学员晚上参加小组讨论,农户也坚持送到讨论点。这些藏在热饭热菜里的等候、藏在出门小心中的叮嘱、藏在夜晚护送中的关心,无不浸润着群众对我们毫无保留的真诚。这份情谊,没有华丽辞藻修饰,却比任何誓言更让人动容。在小组讨论时,有组员反思,有时在接待群众信访时,自认为已反复说明情况,但群众却仍不理解,往往会表现出急躁情绪。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反映出自己缺乏与群众的共情,没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去体会他们的焦虑与诉求。“三同三研” 教育促使我们:今后在处理群众工作时,一定要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去做。在群众 “不理解” 的表象之下,其实就是藏着对政策的疑惑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能用流程化的解释、冰冷的政策条文来代替共情,不能以 “完成任务” 的心态取代 “解决问题” 的担当。唯有以 “将心比心” 的态度倾听诉求,用 “枝叶关情” 的耐心化解矛盾,才能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这是一场改进作风与学习教育“同题共答”的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三研”教育,正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锤炼干部作风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当我们住进农家小院,不再是端坐办公室的“外来客”,而是挽起袖子帮忙生火做饭、一起上山采茶的“家里人”。这些点滴相处,让“群众”二字不再是文件里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当我们走进戴安澜故居、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三公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革命史迹陈列馆,聆听红色历史,凝视展柜中的旧物时,戴安澜、曾希圣、谭希林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不再只是书本上的“遥远故事”,而是激扬青春、爱国奋斗的精神担当。特别是在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我们看到了1941年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接待来客的8项制度,这些沉浸式的教育,让我们从回望历史的角度,更为深刻的领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内涵,强化了党性修养。“三同三研” 教育促使我们:要将“密切联系群众” 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全市 “双联双应” 工作,常态化走进群众,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改进工作作风。

这是一场政策执行与群众期盼“同向共行”的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我们实地调研的田蒲村,位于昆山镇西北,村子面积约五平方公里,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有 2800 多人口,16 个自然村,耕地面积 3500 余亩,林地面积 2000 余亩。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与村“两委”、党小组长面对面交流,我们了解到田蒲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主要收入来源为光伏发电、山场发包、土地流转等费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约 80 万元。原因在于缺乏地方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支撑,没有市场化发展路径。针对“产业能造血”“村庄有活力”的问题,我们二组学员集思广益,提出 13 条建议,包括加强 “两委” 班子队伍建设,引入农业技术专家发展 “订单” 农业和 “共享” 农业,以三公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拓展期为契机,通过国有融资平台吸引民营资本投入等,努力为田蒲村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三同三研”教育促使我们:要将“群众想要什么”和“我们能做什么”有机结合,方能在服务群众中,真正实现政策执行与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让党的政策真正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五天“三同三研”教育实践虽已结束,村民们的质朴笑容和农户家中的暖心夜话,却深深刻进我们每位组员心里。在此,第二组学员衷心感谢无为市、昆山镇、双河村三级干部的精心统筹,更殷切期盼双河村、田蒲村搭乘乡村振兴快车,以山水为卷,用产业作笔,擘画幸福生活新画卷。

彭艳  陆泽水


第三组

作为一名中青班学员,有幸参加为期5天的“三同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同学友情,丰富了人生阅历。让我们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让我们在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中审视中青年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现将“三同教育”实践活动报告如下:

一、要放下“机关作风”,在工作中筑牢为民宗旨意识

在机关工作中,我常常以文件、数据报表或汇报材料、工作总结为媒介了解基层情况,却忽略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局限。此次“三同教育”活动,我们与群众一道干农活,一起摘茶叶、挖野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与茶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在劳作中体验了农民的艰辛,收获了劳动的快乐,深入感悟了群众路线的真谛。让我们认识到中青年党员干部若只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便容易与群众需求脱节,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在田间地头、灶台炕头倾听民声,才能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

二、要锤炼“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提升群众的工作能力

在乡村走访调研中,我们深入汪田村走访调研,与村两委干部围绕村班子建设、村情村貌、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民生事业等方面开展座谈交流,通过聊工作、找困难、谈打算,了解到一个贫困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奋发有为,共同努力,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增收和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贫困村的脱贫发展之路。让我们认识到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责任担当,更要有服务群众的本领,只有将政策理论与基层实际结合,在具体问题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把“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三、要筑起“群众连心桥”,在共情中厚植为民情怀

此次“三同教育”实践活动,住在老乡家的日子里,我们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共话家长里短。在谈到昆山镇旅游发展情况,老乡很有感触地说道“地方党员干部为了发展好昆山的旅游,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好基础设施,他们深入群众,走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让道路变的更宽敞了,变的更干净了,村庄变更美了,环境变更好了,才有了今天美好环境。”让我们认识到党员干部要摒弃“官本位”思想,用“共情力”代替“距离感”,只有把群众当亲人,以真心换真心,才能赢得信任,让政策落实更接地气、更暖人心。

四、要对标“初心使命”,在反思中校准成长放向。

此次“三同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不禁反思,作为中青年党员干部的一分子,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否认真践行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是否存在为了急于完成任务,为了尽快出成绩,在没有掌握基层实际情况,没有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下,盲目下任务,摊指标,导致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这些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党员干部的成长,不能只靠学历和理论,更需要在基层“大课堂”中补充“经验短板”,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虽然“三同教育”实践活动时间短暂,但是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经历,是我们一次贴近农村生活体验,也是一次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更是一堂终身受益了解基层的“必修课”,让我们领会到基层是最好的“试金石”,群众是最好的“阅卷人”。我们要以“三同教育”为镜,常思能力差距,常怀敬畏之心,把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第一标准。

陈云龙

第四组

在市委党校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小组深入无为市基层一线开展“三同三研”教育活动,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贴近基层、了解民生,在实地调研中感受发展、体悟精神。这段充实而难忘的经历,让我们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在认识上得到显著提升。作为第四组代表,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一、见证产业蝶变,传承红色基因​

产业升级彰显发展活力。在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三只松鼠绿色食品产业园和电缆小镇等地,我们深刻感受到,无为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改革创新的勇气,推动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新兴产业破茧成蝶。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坚持创新引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竹丝湖文旅融合产业一期项目,打造了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探索出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走进京淼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二三产完美融合,从一个产品延伸多个品种实现循环农业,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花间小路生态园依托生态种植优势,开发采摘体验、田园研学等特色项目,绘就农旅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这些生动实践,让我们全方位感受到无为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卓越成效。

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在三公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史迹陈列馆、新四军七师纪念馆、戴安澜故里等红色教育基地,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立足工作岗位,主动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二、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察民情​

同吃,感受农民纯真质朴。在昆山镇双河村,我们与村民同桌共餐。村民们总是以最好的食材招待我们,朴实的待客之道让我们倍感温暖。通过共进三餐,我们深切体会到群众生活的质朴与艰辛,更感受到“鱼水情深”的真谛——只有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

同住,锤炼务实作风。入住村民家中期间,我们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主动承担打扫庭院、整理家务等日常劳动。夜晚与村民围炉夜话,共同讨论村庄的发展规划和未来愿景。这种“零距离”接触,有效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强化了“把群众小事当大事”的为民情怀,增强了我们对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劳动,厚植为民初心。在田间地头参与农事劳动时,我们深刻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白茶采摘到野菜采摘,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劳动中的汗水,既是对党性的淬炼,更是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践行。

三、走访调研三公村,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三公村在无为西南与枞阳交界,户籍人口2600人,常住人口800人,1900亩耕地、17000亩山场,村“两委”5人,1个后备干部,2个驻村工作队员,2024年集体收益40万元,主要从田亩流转和招商的2个茶叶公司获得收益。从走访调研三公村时,我们深入了解了该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基层治理等情况。三公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党建+产业”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为抓手,盘活闲置土地,积极申报项目,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同时,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三公村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小等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认真开展研讨,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并强化培训,整合资源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在外乡贤作用,靶向招商引资,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我们小组一直认为,此次“三同三研” 教育活动,是一次贴近基层、深入群众的生动实践,是一次锤炼党性、提升素养的难得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在活动中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崔强 芮祖琴


第五组

在市委党校中青班开展“三同三研”沉浸式学习调研活动,是市委组织部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一项创新举措。此次为期5天的沉浸式学习调研活动,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乡村、搬到“田间地头”,让我们走进农村、群众身边,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学习群众劳动智慧,不仅帮助我们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党性修养,也提升了我们群众工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

我们第五组9名学员,分住在昆山镇双河村4个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活动要求,遵守各项纪律,积极参加考察学习、现场劳动、党性教育、走访调研等实践课程,切实做到了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提升。一是感受到了乡村建设之美。比如,农村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我们所在的双河村西湾中心村地处偏远山区,但村里的道路、路灯已然换挡升级,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还建有专门垃圾回收站、文化广场等,群众生活、休闲愈加便利。再比如,村里文明行为处处可见,邻里和睦、崇德向善蔚然成风。二是感受到了乡村发展之快。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昆山镇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如昆山镇的毛竹、白茶,正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双河、莲花等村依托三公山等自然资源,探索赏繁花、吃美食、品“村咖”、住民宿等农文旅融合多元场景,已初见成效、展现风采。三是感受到了干群关系之密。我们调研的莲花村,村书记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村委与村民们关系非常融洽,“鱼”“水”情深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天,我们与村民吃住在一起,也感受到了村民们热情、淳朴、善良的情感,劳动协作无间,完仿佛亲人一般。四是感受到了红色引领之优。党支部村委会把村民最切身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带头引领群众求致富、谋发展。比如莲花村委带头跑项目、跑企业,借助集体经济优势发展光伏等产业实现盈利,引进“村咖”等文旅融合等产品,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发展,取得好的效果。

我们参加这次“三同三研”实践活动,不仅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新农村、感受了新农村的变化,也提高了的自身的思想觉悟,收获了走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为了人民才有意义,依靠人民才有动力。昆山镇乡村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站稳群众立场,工作业绩好不好、工作方式对不对,要看群众是否认可、是否满意,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每时每刻我们都感受到,群众把我们当成了亲人,我们也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家人,真正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立足自身岗位,扎实做好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要汇聚群众之智。善于总结群众实践并从中汲取智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群众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工作中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走到群众身边,拜人民为师寻觅良方。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

当然,我们通过走访调研等也发现,昆山镇莲花村乡村振兴发展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或困难,比如产业依然不多不优、文旅等产业发展刚起步;村里年轻劳动力外出为主、回乡返乡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我们组认真交流研讨并汇总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向村委作了交流反馈。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这次时间虽短、课程丰富的实践活动,给我们的成长之路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深刻领悟的宝贵财富,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勇挑重担、苦干实干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吸收转化学习成果,拼搏进取、积极作为,为芜湖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贡献自身力量。

陈远远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