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我正蹲在无为市昆山镇双河村农户的炉灶前添柴,炉膛里的火光映红农户苏大叔憨厚的笑容——这是第57期中青班“三同三研”教育活动某个傍晚的记忆。从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的智能化车间到三公山深处的石婆洼白茶基地,从三只松鼠绿色食品产业园到新四军七师纪念馆的斑驳展板,五天四晚的沉浸式体验,让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感受到城乡的同频共振,在基层实践的土壤里完成了一次认知与情感的双重蜕变与升华。这种实践,既是一次产业发展的实地考察,也是一次基层治理的深度体验,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通过与企业员工、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
产业振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感受时代脉搏。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曾创造了半个月签约、一个月开工、半年投产的“无为速度”。在参观中,全自动化的生产线、精密的质量检测系统和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技术人员介绍,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体积利用率提升50%以上,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体现了中国智造向高端产业链攀升的坚定步伐。在三只松鼠绿色食品产业园,企业通过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将产品质量监控细化到每个生产环节,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沟电缆小镇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这个曾经以家庭作坊为主的传统产业基地,通过技术升级、品牌整合和产业链延伸,现已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乡村实践:在泥土芬芳中读懂三农情怀。在双河村的五天四夜,不同于老家乡下,更有别于出游的民宿。住在农户家,既是学员,也是家庭成员,我们与村民唠家常、话发展,倾听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点滴,了解当下农村建设中的成功与不足。参与茶叶采摘和野菜采集时,看似简单的轻体力劳动却充满技巧、智慧,看似普通的劳动成果却凝聚耐心、细心,让人深切体会到“万事皆辛苦”的真谛。
严桥镇牌楼村,在京淼源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的智慧大厅,物联网系统精准控制着温湿度,无人机在进行植保作业。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他们既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又实现了回报乡梓的个人梦想。走访汪田村时,通过座谈、实地走访,我们深切感受到村两委能够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党建引领,以茶旅融合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电动汽车租赁、光伏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经过当晚的小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该村应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附近三公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讲好汪田村“九卿山”的故事,打好“三公九卿”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红色传承: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3年前,两株刺槐从芜湖中心城区跨越大江,来到洪巷镇,从此矗立在安澜广场,守护着将军故居。一幢看似普通的无为老房子里,泛黄的家书字迹里流淌着抗日名将的家国情怀。“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绝笔信,令人动容。在新四军七师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大刀、补丁叠加的军装,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苦。八个展厅生动展示了七师当年高举抗日旗帜,在皖江大地上与人民群众齐心抗击日寇、发展生产立下的不朽功勋。在三公山半山腰的红色广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先辈们雕像的背后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崇高的革命精神在巍峨大山的衬托下熠熠生辉……这些红色记忆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永远的精神火炬,提醒我们在新时代更要永葆为民初心。
基层淬炼:在角色转换中体悟治理之道。法院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赔偿款不到位、村委会服务大厅影响村民出行、村民修建厨房占用村集体土地、群众沿路建房导致车辆出行不便……每一个信访题目都来源于生活,针砭难题痛点。信访场景模拟的实践课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面对“群众”的各类信访问题,既要依法依规处理,又要带着感情沟通。指导老师点评时提出的“要认真倾听”“既要解决问题,又要防止产生连锁反应”等,让我们明白基层治理蕴含大道理、考验大智慧,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态度问题、立场问题。
总之,此次“三同三研”教育是思想的再充电、党性的再锤炼、能力的再提升。三公山上,远眺群山绵延、竹林叠翠,随着当地白茶产业壮大和文旅产业的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无为西部的大山里走向眼前。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把这次实践收获转化为前进动力,既要仰望星空把握时代大势,更要脚踏实地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无悔青春。